来源:《世界历史》2023年第1期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李新伟:构建萨满式宗教舞台: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的特质和启示

2024-10-10

  公元前1300年前后,墨西哥湾地区人口急剧增长,出现以圣劳伦佐(San Lorenzo)为都邑的国家级别政体,标志着中美地区最早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的形成(Olmec Civilization,约公元前1300-前500年)。圣劳伦佐周围面积达500万平方米的梯田系统表明,发达的玉米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坚实经济基础,但奥尔梅克文明最突出的特征是依托萨满式宗教获得权力和构建国家,开启了中美地区极具特质的文明形成和发展道路。

  萨满信仰根植于东北亚地区的旧石器晚期文化传统之中,其核心内容包括:把世界分成天界、人间和冥界等不同层次;萨满可以在不同层次之间往来,与神灵沟通,达成所愿;沟通需要特殊技能,也需要动物助手、工具和药物的帮助。美洲最早的居民是近2万年前从东北亚地区迁徙而来,当时应已形成颇为复杂的萨满文化。奥尔梅克文明将萨满文化提升为萨满式宗教,具体方式包括:形成系统的神话,确立宇宙和自然秩序;赋予珍稀材料特殊内涵,以高超复杂的技术制作具有宗教内涵的物品,既是宗教能力和权力的标识,也是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法器;构建神圣空间,搭建逼真舞台,演示神圣事迹。该宗教在致幻通神的方式上,与萨满传统一脉相承,但信仰内容更系统,物化形式更规范,也更加不惜人力物力。统治者宣称掌握各种宗教知识、使用各种宗教技术,以之为确立统治阶层权威、维系大规模人群、构建国家政体的最重要依托。

  成书于16世纪中叶的《波波尔•乌》(Popol Vuh),保存了中美地区创世和玉米神神话的基本内容。创世部分包括创世之父和创世之母在混沌中分开天地,让圣山从冥初之水中升起,并创生万物。玉米神神话包括玉米神兄弟的诞生和在冥界中的死亡;玉米神之子英雄孪生兄弟(hero twins)击杀大鹦鹉神、在球赛中战胜冥界之神,助玉米神重生。由玛雅文明时期的图像和文字资料看,创世内容还包括以三块巨石为基点树立通天树和宇宙秩序的确立等。

  圣劳伦佐遗址的中心区,是将自然台地人工加高7米形成的巨大台基,顶部面积达72万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50米,为仪式中心。新近开展的高分辨率激光雷达航空拍照显示,顶部存在一个几乎指向正北的南北狭长、东侧中部突出的“凸”字形广场,其东西两侧各有10个对称的人工土台。大台基南侧,有另一组堆筑建筑,北侧为金字塔式高台,南侧为东西两列各10个对称分布的矮台。20在中美地区文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字:计算系统为20进位制,卓尔金历是以1到13这13个数字与20个日名相配,形成260天的循环;以365天为一年的近似太阳历,有18个月,每月有20天,年末加上5天。最著名的长历法中,不同时间单位之间,也是20进位(只有大约相当于年的单位为18个20天)。此外,在多个遗址中,发现长条形台基和方形台基组成的“E组建筑模式”,与天文观测相关。

  公元前900年左右,圣劳伦佐突然衰落,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转移到拉文塔(La Venta)。该遗址面积达200万平方米,遗址中心为仪式空间。仪式建筑的核心是一座人工堆筑的边长150米的平台,上为高30多米、体积9万立方米的土筑金字塔,模仿附近的图什特拉火山,象征天地初开时升起的圣山。金字塔北端,是以泥墙圈出的长方形下沉广场,代表冥初之海。广场内有三个低矮土台,象征天地初开时创世神放置的三块巨石。仪式建筑的朝向均为北偏东8度,正是8月13日夜晚银河呈南北向时的方向,那一天是墨西哥湾地区第二个太阳直射日。在后来的玛雅文明中,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也被认为是玛雅所在的时间纪元的起点,乃创世之日。

  这些模拟天地初开场景和与天文观测及历法相关的建筑的出现,是创世和宇宙秩序确立神话形成的重要标志。

  玉米神神话在奥尔梅克时期也已经形成。奥尔梅克文明标志性的巨型人头像,刻画的是头戴球员护具的国王形象。厚实的嘴唇和下垂的嘴角表现出美洲豹的特征,宣示国王是如玉米神一样的优秀球员,并具有与美洲豹相互转化的萨满之力。圣劳伦佐附近的艾尔阿祖祖尔(El Azuzul)遗址发现一对姿态如蹲坐美洲豹的石雕人像,被认为是英雄孪生兄弟的形象。中美地区观念中,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蛇纹石和翡翠被认为凝聚了天地间的生命之力,极其珍贵。玉器因此成为物化宗教观念的重要器物。玉米神形象是玉器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有玉米神小雕像,一些形如玉米粒的玉“斧形器”上,也刻画玉米神形象。

  这些以创世神话和宇宙秩序为蓝本的大型人工建筑,在都邑性遗址的中心构建起了神圣的仪式空间,成为举行宗教仪式活动、演示神圣事迹的逼真舞台。

  重要的大型石雕,分布于特定位置,除了大型人头雕像外,还有刻画国王神圣起源的王座,鸟类、猫科动物和超自然怪兽的形象,更增添了场景的神圣性,也使其更具叙事性和情节性。重要建筑之下,多有祭祀坑。拉文塔遗址的一座大型祭祀坑长19米、宽15米、深7米,填埋了总重量达1000吨的蛇纹石块,近顶部的一个平面上,用像砖一样规整的绿色蛇纹石块摆放了美洲豹的面部图案。这些埋藏赋予了整个场景强大的萨满通神力量。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在对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社会的研究中,认为东南亚很多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并不依赖战争威胁或福利诱惑,而是以宗教信仰为依托。建造仪式空间作为舞台,举行面向公众的“表演性”仪式活动,是物化宗教信仰的重要方式。他由此提出“剧场型国家”(Theater State)的概念。奥尔梅克文明的萨满式宗教,正具有强烈的表演性。立于代表圣山的金字塔之上,面对脚下象征冥初之海的广场、按照历法排列的台基,仪式参与者如同站在天地初开的原点和沟通天上与地下世界的节点,仪式活动如同在神圣舞台上的表演,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这些仪式活动中,甚至包括真正的仪式性杂技表演,以高难度的柔术表现玉米和可可等重要植物的萌芽和生长。

  奥尔梅克文明被称作中美地区的母亲文明,虽然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突然衰落,但其文明传统被继之而起的特奥蒂瓦坎文明(约公元前200至公元600年)和玛雅文明(约公元前200至公元900年,其中公元300至公元900年为其最繁荣的“古典时代”)传承和发展,萨满式宗教和世俗权力紧密结合的文明特质更加鲜明,神圣空间的构建仍然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宗教仪式也仍然极具表演性。

  公元1世纪,占据墨西哥高原盆地的特奥蒂瓦坎以2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8万的人口规模成为中美地区最强大的都会。城市中心为以“死亡大道”贯穿的仪式中轴区,北端月亮金字塔可能与水神和带来降水的风暴之神的祭祀有关,有大量祭祀性墓葬。太阳金字塔高63米、底边长216米,是当时整个中美地区最高大的建筑;其形态模仿城市南部的自然山峰。这里是举行迎接新纪元、新政权建立、新宫室或庙宇奠基等重要仪式的场所。羽蛇金字塔和前面宽阔的广场共同象征着混沌初开时耸立于天地之间的圣山和周围的水世界,其地下隧道埋藏着大量玉器等充满宗教力量的器物。

  玛雅文明诸城邦更是深得奥尔梅克传统之精髓,科潘城邦王室区就是神圣空间构建最佳范例之一。巨大的第16号金字塔式神庙,为此神圣空间的核心圣山,建在科潘第1王的墓葬之上。金字塔面对的西庭象征冥初之海,摆放着冥界之花水莲的石雕。仪式大广场竖立多座科潘第13王的石雕像,表现其在不同场合入幻通神的奇幻状态,极具表演性。科潘贵族家庭在建筑自己居住的庭院时,也会考虑神圣空间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科潘8N-11号贵族居址就是很好的例子。该居址为被四面连成一体的石砌台基封闭的四方院落,门在南侧。北侧台基上的中心主建筑有祖庙的性质,台阶下埋葬了两位重要祖先,以赋予建筑生命灵力。西方为死亡之地,西侧建筑上,有表现玉米神死亡和重生的雕刻;东方为重生之地,东侧建筑雕刻的主题是完成重生的玉米神和雨神带来万物欣欣向荣。整个庭院的雕刻构成了祖先崇拜和玉米神重生的完整主题。

  20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 Gordon Childe)将文明概念引入考古学研究。1950年,他以对两河流域的考古资料为基础,展开对城市革命和文明起源的讨论,提出识别城市的十条标准,其中包括大型公共建筑和庙宇与神职人员的出现。中美地区一直是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区。米切尔•寇在20世纪60年代即明确提出奥尔梅克人群已经进入文明阶段,他的文明认定标准中,尤其重视神圣空间的构建和系统化宗教的形成。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直是指导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经典,在“文明”的定义上,中国考古学界普遍接受“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21世纪初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开展,尝试提出文明起源标准的“中国方案”。中美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提示我们,宗教权力的形成和物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距今6000-5300年前后,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均发生跨越式的社会发展,形成苏秉琦定义的“古国”级别的复杂社会。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领导者选择依靠宗教获得和维护权力、凝聚广大人群的策略。由对玉器内涵的分析可知,红山文化形成了以“天极宇宙观”为核心的宗教,红山社会的领导者也是法力最强大的萨满,具有如同昆虫蜕变和羽化一样进入通神状态的能力,与天极之神沟通,完成所愿。神圣空间的构建,也成为红山社会领导者宣示宗教权力的重要手段。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即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仪式圣地。牛河梁第二地点Z3祭坛由逐阶上升的三重石砌同心圆坛组成,象征太阳在二分二至运行的轨道。内圈的内侧和内外圈之间摆满无底筒形器。该类器物上常装饰对鸟纹,烘托群鸟环绕的“天界”气氛,神巫立足坛顶,如在天上。可见,以大规模人工建筑模拟自然和神话传说中的场景,物化天文知识和宇宙秩序,也是红山文化圣地构建的要诀。祭坛下有高等级墓葬,随葬珍贵且有特殊宗教功能的玉器,赋予人造空间神圣力量,渲染其崇高性和可信性。

  距今5100年左右,以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完成了早期国家政体的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年的重要实证。良渚早期国家的领导者,也采取了红山文化开创的以萨满式宗教凝聚人群,促进社会发展的道路。良渚遗址群中的瑶山和汇观山遗址均经过对自然山体的改造而成,兼具高等级墓地和祭坛的功能,可能都与观测二分和二至时的日出和日落方位有关。被称作“王陵”的良渚文化反山墓地,为人工堆筑的台地。其高等级墓葬中,随葬大量琮、璧等为表达“天极宇宙观”设计的特殊玉器,这些玉器上有精雕细刻的羽冠方面曲体人像和环眼獠牙虎面组成的“神人兽面”图像,被称作良渚文化的“神徽”,表现的是良渚神巫(也是统治者)正在转化为神鸟,将天极神兽驮在胸口的神圣场景。神圣玉器造型的规范化和神圣图像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等,均表明宗教观念和仪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良渚文化在距今约4300年解体,对随后500年中龙山时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良渚文化确立的宗教传统在各地区均得到继承和发展。江汉地区的肖家屋脊文化和陕北石峁文化更是延续了良渚文化以宗教权力为核心的早期国家发展道路。

  目前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宗教权力的重要性仍未得到足够的认识,宗教取向的社会发展道路曾被认为是误入歧途,只是反面教材;与夏王朝对应的二里头文化的兴起,被归功于“朴实执中”的“中原模式”的胜利。事实上,二里头文化最精彩的遗物,包括青铜器、绿松石镶嵌器和玉器等,均与宗教仪式有关。随葬这些重要仪式用品的墓葬,主要位于宫殿区的庭院之内,无疑会赋予其所在建筑群宗教力量。这些普遍被称作“宫殿区”的建筑群的“神圣性”,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

  张光直提出,中美地区文明和中国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主要着眼点正是萨满式宗教在两大文明中的重要性。中美地区古代文明萨满式宗教的实践,对完善文明起源标准的“中国方案”极具启示作用。

(作者: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