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2021年第2期

2021-06-21

       ·特稿·世界历史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

       上海城市的国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熊月之(1) 

  

       ·亚洲史·

       明清鼎革后日朝通信使笔谈中的“中华”观碰撞/年旭(14)

       战时日本“出版新体制”的构筑及其法西斯化/孙继强(27)

  

       ·欧洲史·

       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17世纪法国沙龙女性/汤晓燕(41)

       “光辉三十年”期间法国工业环境监管模式的转型/肖晓丹(56)

  

       ·美洲史·

       近代早期美洲烟草文化的欧洲化/荆玲玲(72)

       “大规模报复”战略与美国海外核部署/陈波(89)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国家史观视域下新印度史学的叙事建构:从雅利安文明到莫卧儿帝国/王立新(102)

       19世纪罗马“帝国主义”问题在西方学术界的缘起与发展/熊宸(122)

  

       ·古代史·

       从《尤里乌斯法》和《帕披乌斯·波派乌斯法》看奥古斯都的婚育政策/倪滕达(135)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148)

 

内容摘要

上海城市的国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熊月之

内容提要 近代上海城市存在两类不同的国际联系:一类是外接式,即上海与英、法、美、俄等国家及其城市直接发生的联系;一类是内嵌式,是通过租界而发生与相关国家的联系。这两类国际联系,造成上海城市两种不同的国际性,前者为正常国际性,后者为非正常国际性。近代上海大部分时间里,存在两个租界,市政管理呈一市三治局面,各行政实体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导致上海存在诸多管理薄弱地带与缝隙。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都积极而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共产国际将东亚书记处设在上海,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共中央机关长期设在上海,并以上海为重要活动基地。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利用上海因租界而产生的管理缝隙进行革命斗争,与工农红军利用相关省份交界地区所形成的管理薄弱地带建立各种边区红色政权,事殊而理一,都是对于事物发展不平衡性与矛盾差异性的认识与利用。

关键词 上海国际性 租界 中国共产党 共产国际 中共创立

 

 

明清鼎革后日朝通信使笔谈中的“中华”观碰撞

年旭

 

内容提要 明清鼎革后,日本在对朝鲜人的笔谈中,早期借助崇明贬清,解构清的“中华上国”政治地位;后在“文化中华”论争中,打造“神国”“东方君子国”等理念,继续“斥中”同时,也基于政治目的“抚朝”,试图笼络朝鲜到日本的政治秩序内;并重构“神州”概念,提出“中华移易”说,进行“尊己自华”宣传。对此,朝鲜人基于“事大”之职,必须维护清的“中华上国”地位,但又不舍“思明”衷情;在“文化中华”论争中,既要抵制日本的政治“斥中”,又想突出自身文化的“中华赓续”,还要维系对日“邻好”。因而,在“孰是中华”论辩上,大多采取沉默对抗方式,以消解日本的政治文化企图,但也有少量为清朝文化的间接辩护。在相对摆脱文化束缚的“神州”论辩上,朝鲜方面从“地望中华”角度,依托“夷夏之防”理念,通过维护清的“中华神州”地位,有力回击日本的“自华”与“斥中”。双方“中华”观的碰撞中,可见日朝两国知识界“中华”观演变的复杂样态。

关键词 通信使 笔谈 “华夷秩序” “中华”观

 

 

战时日本“出版新体制”的构筑及其法西斯化

孙继强

 

内容提要 在大力推行以“总体战”为特征的战时体制形势下,为适应内外宣传的需要,日本当局推动出版界构建“出版新体制”,以强化出版业对日本战时宣传的服务功能。“出版新体制”是一个由多部门、多机构、多层次构成的系统化、立体化的出版统制体系。它不但将不同业态的出版机构全部纳入统制对象,而且在统制范围上实现了对出版业生产、配给、销售各环节的全覆盖,从体制结构、运作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推动并实现了战时日本出版政策的法西斯化,对促进出版业向战时体制转变,回应日本当局对出版业在“国策宣传”中的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日本出版业 总体战 出版新体制 战时宣传 法西斯化

 

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17世纪法国沙龙女性

汤晓燕

 

内容提要 作为法国沙龙文化的先驱,17世纪法国的沙龙女性曾在社会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从16世纪开始,法国市民阶层中的精英晋升到贵族等级,开启了新旧精英集团的融合过程。法国新旧精英集团融合之后,需树立全新文化身份标识以区别尚武的旧贵族以及较低阶层。社会结构的内在变化体现在文化层面便是法国文化整体趋向精致优雅。沙龙女性显赫的社会地位以及出色才华使其得以在文化圈施展重要影响,她们被赋予了使社会风尚与交往礼仪更典雅克制的重任。而沙龙女性在18世纪的逐渐退隐既与1718世纪法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表里相依,也与公私领域之间的界限日渐清晰不无关联。随着沙龙成为启蒙时代重要的公共领域,它不再局限于贵族精英阶层,开始面向更多元的社会群体,沙龙女性在文化知识领域的发言权因而逐渐式微。

关键词 法国社会文化史 沙龙女性 文化转型 社会区隔

 

“光辉三十年”期间法国工业环境监管模式的转型

肖晓丹

 

内容提要 19世纪以来,通过强制性的《设施分类法》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工业污染和预防工业公害是法国工业环境政策的典型特征。“二战”结束后,步入“光辉三十年”(19461975)的法国工业在急剧扩张的同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公共治理趋于民主化的政治气候下,工业利益集团发展壮大,传统的威权管制模式显得不合时宜,政府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财税激励、推动合作、谈判协商的方式促使污染者加强自我监管。1961年《反大气污染法》、1964年《用水法》,以及1976年《设备分类法》的立法均由政府发起,但在法案起草阶段、实施细则的制定乃至执行过程中却浸润着新合作主义的原则。费赞炼油厂爆炸事故推动了法国工业环境督察体制向专业化变革,20世纪70年代环境部和工业界针对污染物限制排放所缔结的合同标志着新合作主义的制度化。

关键词 法国环境史 光辉三十年 工业环境监管 新合作主义环境督察体制

 

 

近代早期美洲烟草文化的欧洲化

荆玲玲

 

内容提要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印第安人视烟草为“神草”,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神秘且富有宗教色彩的烟草文化,其烟斗文化和雪茄文化被后来的欧洲殖民者所继承。烟草最初传入欧洲,主要因其药用价值备受欢迎,并被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在欧洲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烟草很快由药品发展为逸乐消费品,并在欧洲得到普及,烟草消费不断地去神秘化并日益大众化。尽管烟草在欧洲传播过程中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和抨击,但在中等阶层形成和消费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下,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烟草消费在欧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烟草文化在欧洲逐渐实现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以英国烟斗文化、法国鼻烟文化和西班牙雪茄文化为代表的欧洲烟草文化。

关键词 美洲 烟草文化 欧洲化 烟斗文化 鼻烟文化 雪茄文化

 

 

“大规模报复”战略与美国海外核部署

陈波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氢弹试验成功、核武器小型化、导弹等装载工具的发展及其在这些技术领域的领先,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实施了更加倚重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这一战略意在强化核武器的威慑,以此减少常规力量支出,最终实现美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大平衡”。为了将抽象的“核威慑能力”变得更具体、更可信,从第二届任期开始,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大规模向海外部署核武器。在这一时间段内,美国政府高层在核武器的使用问题上达成一致,借助与盟国既有的“基地权益”进行核存储,并不断通过新闻署的宣传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为大规模核部署行动扫除思想障碍、做好政策铺垫。美苏在欧亚大陆的核武器部署刺激了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也使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更加固化。

关键词 美国 冷战史 艾森豪威尔 “大规模报复”战略核武器 核部署

 

 

国家史观视域下新印度史学的叙事建构:从雅利安文明到莫卧儿帝国

王立新

 

内容提要 以《剑桥印度史》和《牛津印度史》为代表的正统印度史学以詹姆斯·米尔在《英属印度史》一书中阐述的“印度文明”概念为基础,借用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建构了正统印度史学的历史叙事:雅利安叙事。而以《新剑桥印度史》为代表的新印度史学则以“早期现代”概念为基础建构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叙事:莫卧儿帝国叙事。尽管这两种印度历史叙事都是在现代西方史学传统中的国家史观视域下进行的,但它们却建立起完全不同的意义空间。正统印度史学的历史叙事建构了一种传统性的历史空间,而新印度史学的历史叙事则建构起一种现代性的历史空间。

关键词 新印度史学 《新剑桥印度史》 国家史观 雅利安文明莫卧儿帝国

 

 

19世纪罗马“帝国主义”问题在西方学术界的缘起与发展

熊宸

 

内容提要 “帝国主义”一词虽然来自19世纪中期的现代帝国经验,却常被用来形容古代罗马的军事扩张与帝国统治。若不对该词在罗马史研究最初的用法予以澄清,便容易将现代帝国统治的视角代入对罗马统治的观察之中,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伴随着19世纪末欧洲殖民帝国达至鼎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及“罗马帝国主义”概念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主要变化及其在罗马史研究中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中至今仍极具影响力的罗马史话题和论点中,有哪些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又在罗马史学史的发展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关键词 帝国主义 罗马 大英帝国 19世纪 行省制

 

 

从《尤里乌斯法》和《帕披乌斯·波派乌斯法》看奥古斯都的婚育政策

倪滕达

 

内容提要 奥古斯都在公元前18年和公元9年相继推出了《尤里乌斯法》和《帕披乌斯·波派乌斯法》两项法令,其中大量内容涉及对各阶层罗马人的结婚和生育方面的行为规范,同时就遵从和违背法律的行为分别规定了奖惩措施。奥古斯都颁布婚姻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罗马人组成合法家庭并生育更多子女,以提高罗马人口数量。然而,这两项法律并没有很好地产生他所期望的效果。真正带来奥古斯都时期人口普查数据大幅上涨的,是帝国初期人口普查范围的扩大,大量被释奴的增加和诸多行省居民公民权的授予。

关键词 人口问题 奥古斯都 人口普查 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