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2021年第3期
2021-12-16
·笔谈·世界历史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的世界历史观/于沛(1)
毛泽东对美国认识的理论及其现实启示/唐洲雁(7)
抗战中的中共和日共关系侧记/韩东育(13)
·欧洲史·
争议、表述和再考证:近代英国“贵族”概念探究/张迅实(17)
巴尔干战争前后英国的“协调外交”/韩志斌/张弛(31)
·美洲史·
种族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的对外宣传/谢国荣(45)
卡内基基金会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滕凯炜(64)
·亚洲史·
20世纪初期日本的东亚“同文”主张与亚洲主义——以“汉字统一会”为中心的考察/林翔(88)
·古代中世纪史·
布鲁日习惯法的两次更迭与国王、伯爵、城市的权力之争(1281—1297)/董子云(104)
晚期拜占庭帝国雇佣兵控制权的丧失及其影响/陈志强(117)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希伯来经典文献对世界帝国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借鉴/梅华龙(127)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144)
内容摘要
争议、表述和再考证:近代英国“贵族”概念探究
张迅实
内容提要 贵族群体是近代英国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但关于英国“贵族”的概念界定却长期存在不同观点,易使研究者陷入困扰与混淆。要精准界定“英国”贵族的定义和范围,首先应对学界已经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理解前人提出它们的背景和思路,辨明“贵族”概念界定问题的分歧缘由。其次,通过梳理历史上“贵族”相关词汇表述的衍变,厘清语言层面上的基本称谓所指。最后,引入新的视角,包括从汉语语义和英译汉角度的分析,对贵族群体在近代英国的地位作用形成整体判断。重点是将其置于当时英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从整体上对“贵族”群体做出更精当的界定。
关键词 近代英国 贵族 概念史 贵族头衔
巴尔干战争前后英国的“协调外交”
韩志斌 张弛
内容提要 巴尔干战争所引发的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体系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危机期间,英国以大国集体会议的形式化解各方矛盾,不仅维护了“协调外交”体系,也令英国在近东的利益得到保证。在处理巴尔干战争后续问题时,英国却放弃“大国一致”原则,转而与法俄同盟协同行动,欧洲的多极协商格局正式演化为两极对峙,“协调外交”体系就此瓦解。“协调外交”处理巴尔干战争危机及其后续问题的教训是,尽管大国之间的协调外交可以解决个别问题,但没有解决国际体系的根本问题。两次巴尔干战争已经为“协调外交”敲响了丧钟,而“七月危机”及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新时代的大幕。
关键词 协调外交 巴尔干战争 英国外交 大国一致原则 一战起源
种族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的对外宣传
谢国荣
内容提要 冷战初期,美国的种族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声誉,令其民主制度蒙羞,而且还成为美国外交的沉重负担,并关涉美国在冷战中的成败。因此,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在黑人民权事务上的对外宣传,通过小册子等多种方式进行海外宣传并开展公共外交,宣扬美国在民权领域中取得的进步,以及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就是“进步的故事”。其目的是突显美式民主的制度韧性和纠错能力,捍卫美国“自由世界领袖”的地位。但这种宣传的最大问题是偏离了事实的真相,故有损其宣传的可信性和效果。美国政府唯有进行切实的民权改革,才能改善国家形象。美国黑人等社会力量从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内种族关系的国际维度和美国在冷战中的困境。在冷战的特殊语境下,这种对外宣传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美国政府和黑人在民权改革上的利益趋于一致,进而演变为民权改革的动力,推动美国政府兑现民主的承诺。
关键词 美国 冷战 种族问题 国家形象 对外宣传 民权改革
卡内基基金会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
滕凯炜
内容提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除了联邦政府以外,美国国内的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谋求通过重建国际秩序来消除战争的根源,保障和平。卡内基基金会从法律国际主义理念出发,致力于构筑一个以国际法院为核心的国际司法机制,建立基于法律而不是政治的国际新秩序。但是,威尔逊并不认同基金会的战后计划,尤其反对建立国际法院,这导致双方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冲突。在美国国联之争中,基金会成为反对威尔逊国联方案的重要社会力量,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美国拒绝加入国联,但基金会并未放弃重塑国际秩序的努力。1920年,基金会代表美国出席海牙法学家顾问委员会会议,在常设国际法院建立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现代国际司法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 卡内基基金会 国际秩序 美国外交 法律国际主义国际法院
20世纪初期日本的东亚“同文”主张与亚洲主义——以“汉字统一会”为中心的考察
林翔
内容提要 “汉字统一会”是20世纪初期伊泽修二等在日本发起成立的文化组织。历史上,日本和韩国都长期使用源自中国的汉字,并将其作为本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文字改革方案频出,废除或限制汉字、重塑日本的“国字”等改革主张呼声甚高。在此背景下,日本国粹派提出“汉字国字论”,主张从日本“国字”角度来选择和使用汉字,这为“汉字统一会”统一东亚文字的论调提供了思想资源。汉字统一会的“总设计师”是伊泽修二,他主张以汉字为东亚思想交流的利器。“汉字统一会”反对废除汉字,主张择取汉字中“共通实用”的部分,其实就是试图将日本的限制汉字政策推广到东亚。该组织整理汉字的目标不限于统一文字,他们还主张统一语言,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亚洲做文化准备。
关键词 日本 汉字统一会 伊泽修二 汉字国字论 东亚同文亚洲主义
布鲁日习惯法的两次更迭与国王、伯爵、城市的权力之争(1281—1297)
董子云
内容提要 1281—1297年,布鲁日习惯法发生了两次更迭。1281年,佛兰德尔伯爵居伊·德·当皮埃尔强行颁布新法,导致其与城市展开激烈斗争。13世纪90年代,法国王权介入,政治局势催生了国王与城市统治精英、伯爵与城市公社的两对同盟关系。在王权向佛兰德尔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封建原则以及王室司法是最重要的工具。而1297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颁布新习惯法采用的是新式的习惯法调查程序。借此手段,国王不仅拉拢了城市统治者,而且从伯爵手中夺过了城市立法权。这一方面为佛兰德尔战争初期法国顺利兼并布鲁日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是法兰西王国法制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 法国王权 布鲁日习惯法 腓力四世 佛兰德尔伯爵城市公社
晚期拜占庭帝国雇佣兵控制权的丧失及其影响
陈志强
内容提要 晚期拜占庭军事衰败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12世纪,帝国中央政府逐渐丧失了对雇佣兵的控制权。最先失控的是雇佣兵的征募权,导致多渠道雇佣外籍士兵越来越频繁,随着雇佣兵人数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原本作为辅助性武装力量的雇佣兵变为主力军;雇佣兵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剧拜占庭国家丧失了对雇佣兵作战的指挥权,战场结果的不确定性促使军事行动很难体现帝国战略的要求,也增加了雇佣兵对战争的主导权;对雇佣兵控制权的丧失促使雇佣兵随心所欲地自由行动,战后撤离拜占庭领土的惯例变为常驻帝国境内,从而为其追逐超出雇佣军饷之外的政治经济利益创造了机会,他们不再是按照拜占庭人意志作战的武装团体。拜占庭人丧失自主军队建设意识,过度依赖雇佣兵,甚至自废武功,解散军队,凿沉战舰,最终将保卫帝国的指挥权交给雇佣兵,是其灭亡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拜占庭帝国 雇佣兵 征募权 控制权 军事问题
希伯来经典文献对世界帝国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借鉴
梅华龙
内容提要 公元前第一千纪前半期,新亚述帝国成为了西亚北非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开启了西亚北非的“世界帝国时代”。新亚述帝国及其后的其他世界帝国在国王铭文中采用了与其世界霸权相对应的政治观念和话语体系,而后者也随着帝国的对外扩张而为帝国外部的小国所熟知。希伯来经典文献的作者通过借鉴世界帝国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重塑了以色列的政治史及以色列民族神祇的地位。他们不仅运用带有帝国色彩的用词将“以色列统一王国”描述为一个地区强权,还将以色列的神解读为外部帝国世界霸权的真正来源。此外,他们还利用帝国政治术语将以色列的神塑造成为“世界之王”,如世界帝国统治者一般接受世间万民的跪拜和贡品。换言之,希伯来文化精英通过对世界帝国话语和思想的重构,将世界帝国的政治帝国主义演化为希伯来经典中的“神学帝国主义”。面对帝国的威胁和国破家亡的局面,希伯来精英不仅借此保护了地方传统,而且也重新定义了以色列—犹大族群身份。
关键词 以色列 希伯来文献 新亚述帝国 世界帝国 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