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2022年第3期

2022-09-14

·医疗社会史研究· 

构建殖民医学:日本汉药研究在近代中国的展开/张蒙 (北京大学) 

冲突与妥协:传统文化与英属印度牛痘疫苗的推广/王磊、申向洋 (四川大学、南京大学) 

  

·国际关系史研究· 

1941年纳粹德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李朋、罗一焜 (黑龙江大学) 

沙巴主权争端与美国的应对政策(19611969)/尹蒙蒙 (安徽师范大学) 

  

·欧洲史研究· 

14-16世纪英国社会的过度消费问题与禁奢法令的实施/徐浩 (中国人民大学) 

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开明专制”改革与奥地利的近代化转型/邢来顺、姜爰晟 (华中师范大学) 

  

·学术史研究· 

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魏涛 (世界历史研究所) 

美国学界关于革命时期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邵声 (中共中央党校) 

多学科视域下的欧洲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刘招静 (上海大学)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摘要 

 构建殖民医学:日本汉药研究在近代中国的展开 

 

张蒙 

内容提要 20世纪上半期,日本的药学家依托殖民扩张,在“汉药研究”名目下对中国大陆药物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最初,“满铁中央试验所”为掠夺中国东北资源而研究当地的药用植物。之后,“满洲医科大学”将汉药研究制度化,建立了“中国医学研究室”。20世纪30年代,日本药物学家借助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将“汉药研究”推向中国南部乃至海外地区。在侵华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建立伪北京大学中药研究所,为编辑占领区的“汉药典”做准备。与此同时,伪满洲国召集日本及其殖民地的汉药研究者推出伪《满洲国汉药典》。汉药研究成为日本殖民医学的历史过程,凸显出日本在帝国构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滥用,是近代科学研究与殖民主义相结合的重要案例。 

关键词 日本 近代中国 汉药研究 殖民医学 满铁中央试验所 满洲医科大学  

  

  

冲突与妥协: 传统文化与英属印度牛痘疫苗的推广 

  

王磊、申 向 洋 

内容提要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在英属印度推广牛痘疫苗,本以为是一场进步运动,不想这却与本土社会文化之间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冲突与妥协。随着牛痘疫苗的引入,印度民众的态度呈现出多样性,既有因文化差异和现实问题而导致的抵制,也有本土精英的改良建议和强制主张,以及在天花肆虐的特殊时刻印度民众的普遍接受。英属印度政府以促进牛痘疫苗的推广为目标,一方面采取强制手段取缔人痘接种,强行实施牛痘接种,另一方面也注重通过缓和与印度传统文化的紧张关系以及解决牛痘接种中的现实问题,对疫苗政策做出一定的调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牛痘接种已取得很大进展,有效降低了天花死亡率。总之,19世纪牛痘疫苗在英属印度的推广是探索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 英属印度 天花 传统文化 牛痘疫苗 人痘接种 

  

  

1941年纳粹德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李朋、罗 一 焜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但是纳粹德国根据自身现实利益,在1941年三次调整对日政策:从利用日本在太平洋向美国施加战略压力以阻碍美国参战,转为要求日本攻击英国远东殖民地以转移美国注意,再到要求日本进攻苏联以迅速结束东线战事,后又改为鼓动日本对美国开战以免德国单独面对美国。德国对日政策的直接目标由“利用日本牵制美国”转变为“鼓动日本对美国作战”。究其原因,一是希特勒不断地根据自己对战争形势变化的判断调整对日政策的目标;二是德国决策层高估了德国对日本的影响力;三是战时纳粹德国外交决策的独裁模式使其政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从结果来看,虽然德国在拉拢日本共同对付美国的政策上取得了成功,但却由此造成了同时与英美苏交战的局面,并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从而加速了自身的败亡。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轴心国 纳粹德国 德日关系史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沙巴主权争端与美国的应对政策(19611969 

  

尹 蒙 蒙 

内容提要 1962622日,菲律宾政府对沙巴地区提出主权索求,开启了菲英(马)领土争端的漫长历程。菲律宾政府一方面要求与英(马)政府进行对话,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欲拉拢其进行干预。面对英菲两个盟友之间的领土争端,肯尼迪政府采取了不干涉的立场,并以和平调停者的身份进行调解。约翰逊政府基本继承了其前任的政策,只是根据国际地区局势的变化在策略上有所调整,一方面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进行安抚和调解,另一方面积极动员两国的亚洲邻国参与调停。1968年菲律宾以法律形式肯定对沙巴领土的主权,使得菲马对立达到高潮。约翰逊政府置身事外的立场,激化了菲律宾的反美情绪。在冷战背景和越南战争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出于其东南亚战略考量,自始至终都未对沙巴主权争端给予重视,这加剧了美菲特殊关系的疏离。美菲关系因沙巴问题而出现的波动,不仅体现了两国国家利益取舍的不一致,更显示出国际社会中大国与小国关系的非对称性。美国政府在干预国际事务中的利己立场,在客观上为第三世界力量的凝聚和东南亚区域协调机制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 沙巴主权争端 美菲关系 肯尼迪政府 约翰逊政府 不干预政策 

  

14-16世纪英国社会的过度消费问题与禁奢法令的实施 

  

徐浩 

内容提要 14世纪以来,英国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式微,从教俗贵族和劳动者中分化出乡绅和城乡中产阶级,后两者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贵族的铺张浪费和新兴阶层在衣食消费上模仿攀比更高等级,引起同时代人所说的过度消费问题。过度消费不仅带来奢靡之风盛行和等级界限模糊不清,还引起物价腾贵,造成贵族入不敷出,乡绅和中产阶级陷于贫困,导致国家税收和再生产资源日趋枯竭,乃至政府财政面临危机等严重社会经济问题,促使统治者立法进行干预。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订了11部禁奢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14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的三部禁奢法令,详细规定了全国各阶层的饮食标准,以及各等级尤其是乡绅和城乡中产阶级的服饰消费标准,对1516世纪的禁奢法令产生了重要影响。禁奢法令的实施促使英国贵族和新兴阶层减少了铺张浪费或攀比消费,英国社会初步形成了较为理性的消费习惯。这不仅为早期现代形成的理性资本主义奠定了重要历史基础,还成为当今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英国禁奢法令 社会结构 等级分化 新兴阶层 过度消费  

  

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开明专制”改革与奥地利的近代化转型 

  

邢 来 顺、姜 爰 晟 

内容提要 18世纪40年代,奥地利新君主玛丽亚·特蕾西亚在启蒙哲学感召和内外交困形势逼迫下,接受“开明专制”理念,开启了奥地利的近代化转型。这种近代化转型体现为玛丽亚·特蕾西亚抛弃哈布斯堡家族的宗教虔敬传统,接受启蒙哲学和官房主义的新治国理念,将新的统治理念注入执政实践中,在多个领域进行改革。玛丽亚·特蕾西亚推行的改革对于奥地利国家和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她推行的行政管理改革和军事改革提升了奥地利的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政策繁荣了国家经济,奠定了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农业和财税领域的改革使社会关系破除传统等级制度的藩篱,促进传统社会向更平等的近代公民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则使奥地利迈入了教育和科学文化的繁盛时代。与此同时,作为专制君主,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统治不乏承续传统的痕迹,其推行的改革带有一种明显的新旧交替的印记,一种传统与现代混合的特征。 

关键词 奥地利 玛丽亚·特蕾西亚 开明专制 幸福指向 近代化转型  

  

  

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魏涛 

内容提要 二战后,受费尔南·布罗代尔对地中海史研究的启发以及大西洋共同体意识的推动,大西洋史研究在欧美史学界逐渐兴起。在批判传统的民族国家史观和帝国史观的同时,大西洋史学家主张从地方层面、国家层面以及跨大西洋层面研究大西洋世界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西洋史逐渐发展壮大,却依旧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封闭的地理空间,且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忽视其他地区和国家与大西洋世界的互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大西洋史逐渐走向繁荣阶段,出现了环大西洋的历史、跨大西洋的历史以及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这三种研究路径。此后,在全球史和跨国史的冲击下,大西洋史学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次级区域的大西洋史、海底的大西洋史和超区域的大西洋史。如今,大西洋史学强调陆地取向、跨洋取向、半球取向和全球取向,重新焕发生机。尽管研究地域存在差别,但大西洋史可以与帝国史、民族国家史和全球史形成互补,弥补后面三种史学的不足。 

关键词 大西洋史学 全球史 海洋史 大卫·阿米蒂奇 伯纳德·贝林  

  

  

美国学界关于革命时期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 

  

邵声 

内容提要 公民身份是美国革命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美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初,“公民身份”等概念被视作研究对象,其历史含义和特性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得到字面上的解释;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左右,“公民身份”开始作为理论工具被引入史学研究之中,用以考察个体和共同体在政治和法律两个层面的关系,并通过阐释效忠、归化、性别等问题来展现美国公民身份的排他性;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研究,特点是以语境主义的方式考察“公民身份”等概念的模糊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关注的是不同群体如何影响和塑造公民身份。由于“公民身份”概念的历史含义和学术含义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以至于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经常出现误用概念、时代倒错等现象。因此,今后的研究不仅要意识到“公民身份”等概念历史语境的重要性,还要认识到“公民”概念可以成为重要的史料、叙事主线以及比较视野,以此来审视和修正现有的公民身份理论。 

关键词 美国学界 美国革命史 北美殖民地 公民身份 历史语境 

  

  

多学科视域下的欧洲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 

  

刘 招 静 

内容提要 欧洲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以经济学、史学和法学解释最为突出。经济学解释重在阐明其中的一系列经济观念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其贡献不可替代。史学解释重在讨论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各经济现象的合法性、犹太人的“放贷者”形象建构、经济伦理的基层实施、其与贫穷/慈善/医院的关系等,发经济学、法学解释等之所未发。法学解释重在从中揭示多元公正观、自然法分析、神学与教会法之关系、教会法庭的敦促还贷机制、教会的经济立法等,凸显法史路径的特长。既有解释已具学科对话基础,如朗厄姆的经济学与伦理学视野、毕宏的史学与经济学眼光、经济法学路径等。然而,既有解释在学科对话上仍有推进的空间,如关于奥利维的“资本”论,就存在用现代经济学思维过度阐释而忽略其历史情境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考虑以此问题为例,通过两种努力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更立体、有机的解释:个体研究者提升综合运用经济学、史学、法学乃至其他学科相关成果的能力,而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则可开展集体研究与写作。 

关键词 多学科 中世纪经济伦理史 经济学 法学 教会法 社会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