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2022年第5期

2023-03-29

·核武器问题与冷战· 

 

日内瓦核禁试谈判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立场和政策/赵学功 (南开大学) 

 

美国对1974年印度核试验的反应与核供应国集团的创建/刘磊 (云南大学)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与右翼思潮· 

 

从“生长之家”到“日本会议”: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演变/牟伦海 (武汉大学) 

 

当代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战”及其社会影响/丁诺舟、张敏 (南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近代法国社会与政治转型· 

 

从宫廷到民间:巴黎的时尚商人及其在法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周薇薇 (四川大学)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迷”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质/李倩 (华东政法大学) 

  

 

 

·古代史研究· 

 

从并肩到对立: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体光谱中的民主制与寡头制/陈超 (河南大学) 

 

 

  

·学术史研究· 

 

哈斯金斯之后西方学界对“12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李腾 (上海师范大学) 

 

本尼·莫里斯与以色列“新历史学家”的发展/姚惠娜 (世界历史研究所) 

 

马兹鲁伊的非洲“三重遗产”思想及其在非洲学界引发的争论/高天宜 (世界历史研究所)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摘要 

 日内瓦核禁试谈判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立场和政策 

 

赵 学 功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尘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发了国际社会和美国民众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和美国国内的反核运动不断高涨,强烈要求有核国家停止核试验。迫于国内外的压力,美国政府于19587月在瑞士日内瓦开始与苏联就核禁试问题进行谈判。但是,美国政府对核禁试谈判采取了极为消极的立场,其基本政策是,在确保美国核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阻止苏联核力量的发展,同时通过谈判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以减少国际舆论对美国政策的批评。在谈判期间,尽管苏联以及英国奉行了较为灵活的政策,希望谈判能就全面禁止核试验问题取得一致,并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但美国对谈判进程设置种种障碍,致使谈判步履维艰,最终未能达成协议。从根本上说,核禁试谈判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美苏在核查问题上的分歧,更非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阻挠,实质在于美国政府核禁试政策的内在矛盾性,并由此揭示出美国冷战政策的复杂性。 

关键词   冷战  美苏关系  艾森豪威尔政府  日内瓦核禁试谈判  核军备控制  

  

 

 

美国对1974年印度核试验的反应与核供应国集团的创建 

  

刘磊 

内容提要   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尼克松政府更多聚焦于美苏缓和以及对美、苏、中三边关系的调整,并未把核不扩散置于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没能对拒绝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印度的核动态保持足够重视,对日益活跃的印度核活动做出了草率的判断,并缺少有效的应对预案。19745月印度进行核试爆以后,尼克松与福特两任政府出于防止印度进一步倾向苏联、并维持南亚地缘战略平衡的考虑,选择对印度采取“低调”反应,未给予其较为严厉的制裁。与此同时,美国与世界主要核工业国协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多边核不扩散机制,于197511月共同创建了核供应国集团,从供应源头加强核管制。这样一方面能把印度这类敏感国家置于更完善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约束下,以维护国际核不扩散目标;另一方面也避免迫使印度更依赖苏联,从而维持1971年印巴战争后南亚地区新的均势稳定局面。 

关键词   冷战  美印关系  核试验  核不扩散  核供应国集团 

 

  

从“生长之家”到“日本会议”: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演变 

  

牟 伦 海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生长之家”为首的宗教保守势力在信教自由的战后民主环境下迅速抬头,率先提出了反战后体制的运动理念。步入20世纪60年代,以“生长之家”信徒为组织核心的新右翼以“民族派”自居,成为右翼界的主流。但由于新右翼倡导的“反体制、反安保、国家革新,且肯定暴力”的理念本质上是向战前右翼理念的回归,并延续了战前右翼的组织分散等历史弊端,因而也很快陷入了内部分裂。步入20世纪70年代,以“生长之家”信徒为主的新右翼分支引领右翼势力实现了从暴力特质向行动合法化的运动路线转变,适应了战后日本民主体制。日本青年协议会、日本守护会、日本守护国民会议是推动这一路线转变的核心组织。1997年,以这三个组织为核心的综合性右派组织“日本会议”宣告成立,标志着战后日本保守运动全国大联合的形成。“日本会议”以“国民运动”团体自居,对日本社会各界有较强大的影响力,是推动日本社会整体右倾保守化的重要民间力量。“日本会议”的崛起代表着战后日本右翼主流的新方向,其国民运动的表象下潜藏着近代“国民右翼化”现象在战后重现的危机。 

关键词   日本右翼  生长之家  日本会议  国民运动

 

 IMG_258 

当代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战”及其社会影响 

  

丁 诺 舟、张敏 

内容提要   “历史战”是以历史认识领域为主战场的国际舆论战,近年来成为日本右翼势力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历史战”论客宣称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历史问题均为中国、韩国等国家刻意捏造历史、诬陷打击日本的战争行为,号召日本舆论界与历史学界在全世界范围内积极展开反击,获取“历史战”的胜利。随着日本政界与社会整体右倾化的加剧,日本政界势力愈发频繁地参与到“历史战”中,历史认知成为所谓“打击敌国”的武器,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国家是主要宣传对象。通过重复性宣传与诡辩逻辑诋毁他国历史、掩盖本国历史问题,是“历史战”的核心手段。右翼言论家、右翼政治家、右翼学者等“历史战”参与者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与多种手段,向日本国内乃至国际社会渗透其历史主张,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    日本右翼  历史战  历史认知  舆论战  历史宣传

IMG_259 

从宫廷到民间:巴黎的时尚商人及其在法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周 薇 薇 

内容提要   18世纪下半叶,法国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在众多有形无形的变化中,较为显著的当属被认为是冲破了旧制度下等级秩序的“服装革命”。而推动这场革命的现代时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时期崛起的以女性为主的时尚商人创造和传播的。以罗斯·贝尔丹为代表的时尚商人大多出身低微,却成为法国社会现代化的推动者。她们跨越了贵族与平民之间森严的壁垒,突破了中世纪以来对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种种限制,成为以时尚消费连接宫廷、贵族和第三等级的媒介;她们开创了橱窗展示和模特推广等现代营销方式,让旧制度下专属于贵族的时尚深入民间,也让巴黎成为真正的时尚之都。然而,她们在法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却一直被低估甚至忽视。她们虽然推动了时尚传播,促进了奢侈性消费,但对宫廷王室的依赖又让她们成为大革命前夕法国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充当了性别歧视和阶级对抗的牺牲品。 

关键词   法国妇女  时尚商人  服装革命  社会转型  奢侈性消费

 

 IMG_260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迷”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质 

  

李倩 

内容提要   作为18世纪后期法国政治领域最具代表意义的崇英群体,1789年国民议会首届宪法委员会里的多数派因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推崇,被同时代人嘲讽为“英国迷”。“英国迷”的“英国崇拜”不是一种盲目迷恋,也远非简单的“模仿”。它根植于法国自身的历史环境,具有高度复杂性。“英国迷”首先是革命者,他们拒斥英国不成文宪法的传统,参与推动并见证了一个真正的“法国宪法时刻”的诞生。对法国进行变革是“英国迷”阐述崇英主张的前提。这些为法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宪法设计权力关系的主张,试图将英国经验与法国国情相融合,但它们与大革命政治法律文化、法国的社会状况都产生出难以调和的矛盾。通过借鉴英国政制,“英国迷”希望的是迅速结束大革命并使革新后的法国君主制能够长久稳固。从大革命初年到后革命时代,“英国迷”的政治主张表达了对稳定的政治秩序的持续诉求。 

关键词   法国大革命  英国迷  成文宪法  君主立宪制  法国君主制  

  

 

 

从并肩到对立: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体光谱中的民主制与寡头制 

  

陈超 

内容提要   一般认为,贯穿古典时代雅典政治史的主要矛盾是民主制和寡头制的对立。然而,对雅典人政体思想的考察却表明,民主制和寡头制对立的政体光谱是古典时代后期的产物。古典时代早期,雅典人沿用了古风时代的僭主制和平等政治对立的政体光谱,不但不将民主制和寡头制视为对立的政体,反而将二者都视作平等政治的不同形态,认为它们都是僭主制的对立面。公元前5世纪后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以及对外与斯巴达的战争,雅典开始出现将民主制和寡头制对立的论述,但以僭主为敌的政体思想仍占据主流。直到公元前5世纪末,三十寡头的残暴统治才彻底重塑了雅典人的政体思想,使寡头制在雅典人的政治观念中迅速僭主化。公元前4世纪,寡头政体在雅典人的政治话语中进一步僭主化,最终超过僭主制,成为民主制最主要的对立面。至此,民主制和寡头制的对立结构成为雅典人中最普遍流行的政体光谱。 

关键词   古典时代  雅典  政体光谱  伯罗奔尼撒战争  民主制  寡头制  

  

 

 

哈斯金斯之后西方学界对“12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 

  

李腾 

内容提要   自美国学者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的《12世纪文艺复兴》一书出版以来,对“12世纪文艺复兴”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的讨论至今仍是西方中世纪史学界的研究热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讨论基本上围绕着哈斯金斯模式展开。哈斯金斯之后,西方学界对“12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学界延续哈斯金斯模式,聚焦于古典文化、世俗文化和拉丁精英文化等领域,但也开始提出质疑。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90年代,西方学界主要通过探究中世纪盛期的宗教文化来突破哈斯金斯模式的局限。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西方学界对“12世纪文艺复兴”的认识趋于多元,不再拘泥于精确定义,使这一概念日益泛化。这一演变体现了西方学界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的变化,也使“12世纪文艺复兴”研究呈现出更为多样的面貌。 

关键词   哈斯金斯  12世纪文艺复兴  中世纪史研究  古典拉丁文化  宗教文化IMG_263 

 

 

本尼·莫里斯与以色列“新历史学家”的发展 

  

姚 惠 娜 

内容提要   “新历史学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色列兴起的历史学新流派,本尼·莫里斯是其领军人物。“新历史学家”主要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利用解密档案研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以色列历史上的关键事件,反思与解构主流历史叙事。“新历史学家”的部分观点,特别是莫里斯关于巴勒斯坦难民起源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论述,促进了后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以色列人更加平衡地看待巴以冲突,为巴以间历史性和解开辟了话语空间。奥斯陆和平进程中断后,巴以局势恶化,莫里斯的政治立场右转,“新历史学家”之间的分歧也逐渐扩大。随着国家政治和社会整体右转,以色列史学出现了新趋势,对文化和社会史的研究不断增多。 

关键词   本尼·莫里斯  以色列史学  新历史学家  巴勒斯坦  巴以关系 

 IMG_264 

 

马兹鲁伊的非洲“三重遗产”思想及其在非洲学界引发的争论 

  

高 天 宜 

内容提要   如何理解非洲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研究非洲史最基础的问题。肯尼亚学者马兹鲁伊提出了非洲“三重遗产”的观点,认为非洲是在本土、伊斯兰和西方三重文化下不断融合形成的,这三者之间既有竞争性,也有互补性。马兹鲁伊的这一思想具有批判意义,他以伊斯兰文化作为切入点阐述非洲所具有的三重身份。随后,该思想在非洲学界引起争议。这种争议的背后是在以非洲为核心的世界观下,非洲中心主义者与多元文化主义者的论战,争论的焦点在于伊斯兰文化是否属于非洲范畴和对抗西方中心主义的方式。这场论战所折射出的问题不仅体现出非洲人对待非洲文化态度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部分非洲学者回避非洲存在多元文化的事实。对中国学者来说,客观且扬弃地看待“三重遗产”思想,对于如何理解“非洲”这一多元文化集合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非洲史  马兹鲁伊  三重遗产  非洲中心主义  非洲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