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研究所召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顾问和编委联席会议

2016-04-13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顾问和编委联席会议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顾问和编委联席会议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顾问和编委联席会议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顾问和编委联席会议于2016年3月2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会议室举行。会上,编辑部负责同志向顾问和编委们汇报了一年来的工作,顾问和编委们畅所欲言,对杂志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解决办法提出了建议。现将编辑部负责同志和顾问与编委的发言整理如下。

  

  张顺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主编):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能把杂志办得更好”。杂志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稿源方面的,缺少高质量的、学术创新性强的好稿子;二是编辑队伍方面的,近几年编辑部退休人员较多,存在着编辑任务重而人员不足的问题。希望各位参会顾问和委员畅所欲言,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

  

  刘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首先,杂志独特的“编研结合”的办刊模式是值得肯定的,要继续坚持这个办刊模式并不断完善。杂志能够吸引到全国这么多知名学者担任刊物的顾问和编委,足以说明这个刊物的重要性。2016年社科院期刊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推进期刊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期刊审读工作、推动“刊网”融合工作、推动期刊的国际化,等等。我们期刊处以后要加强对各个杂志的调研,加强与编辑部的联系,更好地为杂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吴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首先感谢各位顾问和编委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联席会议,为杂志的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指导。我向大家汇报一下2015年杂志的工作。根据2014年底举办的顾问和编委联席会议上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2015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中做了以下几点改进:一是严格控制本所和本编辑部人员刊发论文的数量,2015年共刊发本所人员文章8篇、本编辑部人员2篇,完全符合院里有关本单位人员发文量不得超出总量20%的规定;二是更明确地突出本刊的办刊特色,即坚持刊发史学理论方面的文章,非史学理论类文章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三是加大“开门办刊”的力度,在走出去和请进来方面下功夫。在走出去方面,鼓励编辑部成员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多发现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比如编辑部全体同志参加了2015年在济南举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既开阔了眼界,也约到了一些高质量文章。再如编辑部的几位同志参加了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论坛”,从参会的论文中择优录用了几篇文章。今后,编辑部会每年举办一次“史学理论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主要邀请中青年学者参会,从中发现好的文章和好的作者;会同地方高校定期合办“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从中发现好的文章和好的作者。

  此外,我们在编辑流程上还做了改进。具体改进如下:一是加强策划,在年初时对一年的圆桌会议选题做出策划,并落实到人,同时对论文选题做出策划;二是分稿由副主编分稿改为编务分稿,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三是严格执行外审制度,凡是通过初审和复审的稿件都要送两位专家外审,如果两位外审专家的意见不一致,还要送第三位专家外审;四是举办严肃认真的发稿会,全体编辑通过热烈的讨论决定稿件的选用;五是增加查重环节,以防稿件重发和保证稿件的原创性;六是增加作者校对环节。

  就杂志目前的发展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史学研究碎片化的大背景下,史学理论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高质量的文章不多见;二是在几位资深编辑连续退休后,编辑部现有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由于我们都是兼职从事编辑工作,随着创新工程科研任务的加重,确实给编辑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陈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顾问):我退休后经常回编辑部,比较了解情况,为此直接提几点建议。首先,办刊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这就离不开好文章。目前好文章不多,存在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观原因之一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程序上,这就有些主次颠倒,因为程序毕竟是为保证刊发高质量稿件服务的。其次,编辑部不能坐等好稿子,应该主动出“组稿”。第三,“圆桌会议”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对话,沦为“笔谈”。要真正召开“圆桌会议”,要有思想的交流、交锋,不能怕麻烦。可以拟定题目,提前通知几位学者准备,这样才能保证“圆桌会议”的质量。第四,继续坚持多引介国外尤其是西方史学的最新发展。总之,要有思想,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太死板。“打造好的文章,发现好的作者”,这应该是杂志的目标所在。

  

  廖学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顾问):除了要关注杂志本身之外,还要看学科发展的大气候。最近二三十年,全国的文史哲研究都不太景气。加之,很多人不重视史学理论的研究,所以会显得缺乏优秀的作者和高质量的文章。如果要想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加强史学理论的探索,就涉及到培养人才、扶持学科发展的问题。其次,就杂志本身的栏目而言,很多前辈学者现在年纪都很大了,可以对这些老先生进行一些访谈,做抢救性的挖掘。

  

  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史学理论研究》顾问):首先,不能“等米下锅”,这样会造成压轴的文章少,平庸的文章多。在组稿方面,如果主编带头组稿,更能体现出对这个杂志的重视程度,也更能约到高质量的稿件。其次,程序要为办好刊物服务。第三,通过开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发现新作者,让有潜力的文章不断得到修改,使之逐渐成熟达到发表的水平,从而让新作者冉冉升起。第四,固然应该以理论性的文章为主,但是遇到真正好的文章时也应该不拘一格。《史学理论研究》敢于直面自身的问题,大勇也。我衷心希望杂志能够办得更好。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顾问):办杂志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虽然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是编辑们要有责任心,为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史学理论研究》刊发的文章代表着国家最新和最高水平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这些基础性研究对于历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全国唯一一份史学理论杂志,应该一切都从刊物所承担的责任出发。首先,“匿名审稿”的做法是对的,但不能绝对化,比如在我写的审稿意见里,都有“仅供参考”四个字。同时,如果给作者一个答辩的机会,会有利于团结作者。其次,我们应该更多走出去寻找合适的主题和优秀的稿件。第三,要从现实出发,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

  

  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史学理论研究》编委):刚看到了去年的四期杂志以及今年的第一期杂志,觉得杂志转型很成功。提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有时代关怀,杂志应该反映时代的史学研究取向,更多体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第二,选题应该揭示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历史学家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时代特色与史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比如大数据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这个选题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刘德斌(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史学理论研究》编委):目前国内无论是史学理论研究还是办刊都面临相似的困境,即缺乏创新的动力。近些年来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的历史学理论没有大的创新,大家都不愿意花时间写一些有创新性的文章,而恰恰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质飞跃。史学理论研究本身是非常重要的,越是在困难期和转型期,越要寻求创新。此外,要关注现实,网络化和信息化都对刊物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刊物本身应该主动寻求市场,争取国际话语权。另外,可以组织“专栏”扶持新人,因为史学理论研究的队伍急需造血。

  

  李庆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编委):《史学理论研究》在过去的一年确实做了很多,重振雄风。首先以我所关注的“海洋史”为例谈谈可供史学理论挖掘的空间。“海洋史”的最新发展动向,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另一个是小微国家(如岛国和涉海国家)和偏远地区(海区和海域),他们在传统的世界历史上处于边缘位置。从可利用的史料来看,海外贸易和中外关系近十年来挖掘出的资料很多,特别是与小微国家和偏远地区相关的资料也很丰富,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比如新出现的海图,之前海图的研究非常专业化,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现在可以由多学科共同研究。所以,在专题研究中,可以把“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专题。一份好的刊物不只是为了发表文章,还要引领学术的发展。不仅在学术理论上引领,也要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学术前沿中去,通过学术实践提高理论水平。例如,关于“海峡”的研究,海峡本身是个障碍,但同时又是通道。通过这个通道的贸易交往,会折射出很多政治和社会力量,这样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年轻一代要很好地传承老一辈学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坚持传统的理念和宗旨的同时,如能够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固定板块如“海洋史研究”,会很快引起大家的关注。第三,坚持“开门办刊”,在学术界除了要与国内的学者加强联系,还要加强同国外学者的联系,增加刊发外国学者的文章,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理论创新。

  

  徐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学理论研究》编委):就杂志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增加书评的比例,比如关于历史理论和史学史的书评。二是刊发“争鸣“文章。对于重大理论问题要有争论,这样才能有学术创新,至少从编辑部的角度来说应该鼓励争鸣。三是加强组稿。例如,可以仿照社科基金的选题,对杂志未来的选题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并且在杂志上刊登选题目录供有兴趣的学者作为研究的参考。这样可以提供有指导性的选题,并指导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四是编辑部除了刊发稿件外,还要团结这个领域的专家,提携这个领域的后人。可以召开史学理论方面的研讨会,邀请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加,扶植年轻人,在各个方面给年轻人以机会,形成一种很好的学术氛围。

  

  彭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理论研究》编委):经过一年多来的调整,杂志有了很明显的起色。提几点建议:首先,要关注同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有多大比例是在咱们杂志刊发的,坐等是不可能有那么多高质量稿件的。其次,要形成杂志自己的特色,关于历史哲学、史学方法、新的史学理论、史学流派的文章都可以发,体现出广泛的学术兴趣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注重新的史学理论思考和史学实践相结合。第三,要培养年轻人,很多年轻人对于学术前沿非常敏感,编辑部可以主动联系他们,吸纳他们为本刊供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杂志自身的质量,而且可以培养一支队伍。甚至可以设计一个“编委特稿”,以推介新人。

  

  姜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编委):作为杂志的老编辑,我提两点建议:一是要注重多众性和差异性。现在编辑部人员在一些专业上存在短板,比如伊斯兰研究、非洲研究。可以联系各个专业的学者,通过让他们参加我们举办的一些会议,了解我们杂志的发稿意向,开门办刊,把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二是在编辑部内部机制上要对编辑部成员充分信任,并给予他们以充分的权力,待遇也要跟上,与此同时,论文的质量也可以通过稿费的多少有所体现。

  

  王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编委):我刚退下来,对杂志的情况比较了解,我提几点建议。第一,杂志要发挥引领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发稿平台,争取能让引起“争鸣”的论文脱颖而出。第二,责编要加强责任心。第三,关于组稿,要发掘那些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选题,比如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来发展传统史学,如何利用计算机的检索技术进行史学研究等,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景德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编委):我认为,要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史学理论本身强调的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重视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最大问题是缺乏好稿子。我们得开动脑筋,推进办刊。

  

  张文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编辑):目前关键问题是组稿,组稿体现了杂志的眼光、杂志的水平和杂志的学术视野。就组稿方向而言,需要扩大研究领域,比如关于历史哲学的好文章会涉及到研究宗教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等领域的专家,这就得主动邀请其他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才能体现杂志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要有激励机制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因为需要付出很多的劳动去追踪学术前沿并积极组稿。

  

  李桂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编辑):客观条件暂时是无法改变的,最好还是从自身找原因,看能做些什么。按照刚才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可以循序渐进地做出调整和改变,一步一步把工作做扎实。比如可先做一个栏目,如“书评”,待与其相关的要求、程序等发展成熟后,再做其他专栏。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张顺洪:今天各位专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特别受启发,深感压力。未来我们的重点是甄选出真正体现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术动态的优质论文。具体而言,最近要组织一个编辑部的约稿会,确定若干个大的选题,有针对性的安排约稿和组稿。关于学术“争鸣”,要好好设计一下,确实非常重要。要执行好院里规定的“匿名审稿”制度。要加强并长期坚持对外国史学理论相关研究的介绍,不与国际史学界脱节。“圆桌会议”,要有实实在在地对话,产生思想的相互碰撞,甚至旁听者的插话,都可以写进来,增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要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将杂志的动态广而告知。我和编辑部的同志表态,我们尽力把杂志办好,让老领导放心,让各位顾问、编委放心,为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李俊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