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史研究研讨会”
2016-04-25
2016年4月12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了“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史研究研讨会”,主题为“社会形态的演进与世界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书记赵文洪研究员
研讨会分上下两个时段进行,分别由世历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和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主持。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副所长饶望京等40余位所内外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庞卓恒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
研讨会的上半时段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庞卓恒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做主题报告。庞卓恒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再认识与世界历史研究”。他紧扣马恩著作文本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做再解读。他认为,必须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理解社会形态理论,但由于过去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做重新解读,并在新解读的基础上对社会形态理论做出重新认识。李根蟠教授报告的题目为“从类‘亚细亚’到类‘古典’: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他认为,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具有特殊性,但这种特殊性不是绝对的,而是蕴含着普遍性的特殊性。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具有特殊性,但从本质特征上看,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又同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界定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有着相似性。
对于两位教授的发言,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廖学盛研究员和于沛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何顺果教授做了精彩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
廖学盛研究员指出,这个会开得很好,现在有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但回避理论研究确实危害很大。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绕不开的命题,尽管研究的难度很大,但必须要做。而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一是必须读原著,二是要展开争鸣。
北京大学历史系何顺果教授
何顺果教授指出,现在史学界已经很少谈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问题了,但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国家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很需要去研究,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和如何走得更好的问题。
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
于沛研究员指出,这个会开得很好,非常及时。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从党中央到院领导都非常重视。他强调两点:一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必须同庸俗唯物主义划清界限;二是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结合历史辩证法来学。此外,于沛研究员推荐了两本书,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和《古代社会史笔记》。这两本书展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社会形态理论并不是马克思逻辑研究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研讨会下半段由世历所的六位同志做了发言。张顺洪研究员谈了学习《资本论》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的体会。他的体会包括:一、马克思是带着问题研究历史的;二、马克思研究历史所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研究的指南,也是我们进行新研究的起点;三、马克思是把世界历史当作活着的有机体加以研究的,他具有穿透历史风云的深邃洞察力;四、马克思的思辨才华和妙笔生花的文采令我们有高山仰止的感受。
国洪更副研究员
国洪更副研究员介绍了古巴比伦时期奴隶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他指出,虽然古巴比伦国王极力宣扬社会公正,但对于奴隶毫无意义。《汉穆拉比法典》充分保障了阿维鲁阶层的权益,界定了奴隶必须承受的压迫和迫害。古巴比伦的诉讼制度是维护自由民公正的有力武器,但是奴隶既无权参加诉讼,也没有资格充当证人,更无缘上诉国王。古巴比伦的“正义敕令”恢复了自由民出身的债务奴隶的自由身份,而原本为奴隶的债务奴隶则不能恢复为自由身。因此,古巴比伦的统治者宣扬的社会公正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它维护的是自由民阶层的公正,保障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
张文涛副研究员
张文涛副研究员谈了自己重读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体会。他认为,尽管成书于500年前,但《乌托邦》一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书直面社会矛盾,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的态度;二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和设计;三是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
杜娟博士
杜娟博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梳理了拉丁美洲的发展问题。依附理论是拉美土生的发展理论,它将拉美的发展问题归因于它所处的依附地位,提出应通过改良或革命手段同中心区国家脱钩,以谋求自身的发展。从实践层面看,拉美由于在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和文化等方面的依附地位,使得它的发展举步维艰。
张丹博士
张丹博士谈了自己对苏联社会形态演变的思考。她分析苏联在1991年发生社会形态剧变的原因,首先是苏联没有正确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的策略,致使一批领导干部和群众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其次,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使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进而葬送了社会主义国家。而在苏共垮台时老百姓没有捍卫政权,主要原因是苏联在与西方的经济竞争中没有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生活水平,人民逐步丧失了社会主义信仰。
邓超博士
邓超博士谈了他对普列汉诺夫同列宁有关俄国发展道路争论的思考。他认为,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内外学术界对他的评价一直都在变化。本文简要回顾了普列汉诺夫一生的历程,以及他与列宁之间的师生恩怨和理论分歧,分析了他成功与失败的根源。普、列二人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都相互指责对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作者以为,两者的观点都有合理之处,有关普、列孰是孰非的争论恐怕远未终结。
世界历史研究所每年都举办一次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历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此次是第7届研讨会。举办此类研讨会的目的在于宣示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世界史研究的指导方法;同时就唯物史观与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做出研讨。
(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吴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