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聚焦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史所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世界历史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

2021-09-09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统回顾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历程,推动新时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繁荣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世界历史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2021年9月3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鼎堂厅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本次学术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世界历史研究所饶望京副所长主持。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致辞。罗文东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世界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全国各界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更好地认识与把握世界史研究的时代主题,与会专家就如何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深入的交流。 

  

  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时代主题——基于学术史的理论思考”为题,阐释了近代以来我国世界史研究时代主题的演变,并做出了深入的理论解读。他指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时代主题经历了救亡图存、争取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但一以贯之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他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世界史学者应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坚持历史阐释的现代取向,告别对西方学术界的模仿和跟风,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史学。 

  

  世界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汪朝光研究员以“从历史和现实看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为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历史上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他指出,维护新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需要具有高度的战略思维,应从战略与战术、物质与精神上同时发力,并充分重视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以“世界史的意义”为题,分别从古典中国、当代中国和未来人类三个维度阐释了世界史的价值。他强调,中国人自古就有关注世界、关注周边的传统,拓展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念,融接东西应是中国学者研究世界史的一个思路。世界史学者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应坚持按照历史本来面目梳理世界史发展的路向,做到“察今知古、溯往知来”。应将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怀相结合,构建全新的话语体系,充分发挥世界史研究的重大价值。 

  

  世界历史研究所冯秀文研究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以“喜迎百年华诞 献身拉美研究”为题,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拉美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改进的途径等问题。他指出,中国的拉美史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联系现实。中国的拉美史学者也一直以服务国家需要为主要任务。 

  

  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旭东研究员在“信息史学的视角:历史本原、历史信息模态演化和21世纪新史学变革”的发言中指出,历史研究客体的变革已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必然,历史信息模态的演化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资料,历史研究认识论的变化给历史学家提出新的挑战,正在形成的“新历史”展现出历史学无法回避的变革浪潮,历史学家应主动参与到信息化变革之中。 

  罗文东研究员主持了下半场的学术报告,并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为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问题。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鲜明特点和核心要义是强调树立大视野的历史思维,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发挥学史明智的重大作用。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研究员以“深化新中国历史研究的根本遵循”为题,从有利于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的主题、进程与伟大成就、历史经验三个层面,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指导意义。 

  

  世界历史研究所张经纬研究员以“世界史研究者的定位与担当”为题,告诫青年学者应准确定位,明确研究方向,始终怀有责任担当精神,不断探索,持之以恒。 

  

  世界历史研究所姜芃研究员结合自身治学经验,介绍了西方史学史的若干理论问题和新的特征。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室和编辑部推选出的代表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实际,全面梳理了世界史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或前沿问题,提出了各自具体的见解。 

  

  《世界历史》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归纳了近年来国内世界史研究与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面临的若干问题。 

  

  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主任张跃斌研究员分析了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的主要课题及面临的挑战,并指出日本学者研究中存在的弊端。 

  

  美国史研究室主任高国荣研究员立足环境史前沿,分析《大平原的未来》与1930年代美国农地利用政策的转折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西亚南亚史研究室国洪更研究员考察了中国亚述学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亚述学虽然年轻,但在国际学界影响日渐扩大。 

  

  俄罗斯和中亚史研究室侯艾君研究员梳理了苏联解体后中亚“新史学”的形成、特征、发展趋势,分析后苏联学术空间重新整合的艰难状况。 

  

  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张红菊研究员比较了20世纪我国学界两次“太平洋热”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强调新时代确立太平洋史研究新视角和新议题的必要性。 

  

  全球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文涛副研究员勾勒了国内外全球史研究的全貌,认为方兴未艾的全球史研究存在着产生新的历史理论的可能性,建设中国特色全球史学科迫切而必要,需要具有科学、世界和长远的眼光。 

  

  欧洲史研究室副主任张炜副研究员反思了中国史学界对欧洲封建社会研究的百年历程,倡导在比较视野下就相关问题提出富有中国经验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和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史研究室张瑾副研究员探讨了“一带一路”在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史研究的世界历史意义、具体路径和未来展望等问题。 

  

  非洲史研究室杭聪副研究员结合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历史影响,分析了如何科学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思想观点。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温静助理研究员回顾了中国埃及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指出我国的埃及学虽然年轻,但特色鲜明,未来发展应坚持考古、人文素养教育与提高国际影响力并重。 

  

  拉丁美洲史研究室李超博士后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关于墨西哥革命时期宗教与政治研究中的若干流派、主要研究路径、存在的弊端、后续研究可借鉴的成果等问题。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会议立意高远、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并强调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召开学科发展研讨会的特殊意义,最后向与会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与会学者认为,通过对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的整体回顾和展望,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史的“三大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拉丁美洲史研究室博士后 李超 供稿、综合处 陈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