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高端讲座第二讲举行

2024-08-19

  2024年7月24日,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高端讲座第二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应邀作题为《现代化理论研究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学术演讲。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主持讲座,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建廷与来自各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参加。本次活动为庆祝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首先,钱乘旦教授追溯了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现代化研究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试图通过学术理论影响新兴独立国家的发展方向,现代化研究应运而生。美苏意识形态竞争,也推动了现代化研究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随后又拓展至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西方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但巴西、印度等国的现代化实践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点。 

  钱乘旦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人关于“现代化”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这3个字已经出现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但“救国”呼声盖过了“现代化”的诉求,现代化研究并未展开。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不过,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现代化研究被视为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并未在学术层面展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化研究迎来了高潮,在理论层面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说法,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学科都纷纷加入了现代化研究的行列。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也在继续深入。 

  其次,钱教授探讨了现代化的概念。西方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是“一元论”的,这和它的一神教文化基因有关。中国关于“现代化”的理解是日益深化的,逐步走向全面化,最终体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表述。钱教授指出,官方关于五大文明的论述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挂钩,形成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 

  接着,钱教授论述了现代化的三项任务,即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第一,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表明,现代国家是现代化的条件、载体和支撑,这项任务在中国已基本完成。第二,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GDP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待提高,科技力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也有距离,所以还需要努力。第三,建设现代社会是现代化最艰巨的一项任务,需要解决教育、住房、医疗、治理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最后,钱教授强调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顶层设计是完成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在现代化的目标、走向、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 

  在交流环节,钱乘旦教授同与会学者就中国人“现代化”概念的发展演变、现代化三大任务的先后顺序、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伊斯兰国家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