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维舟:记忆的幽灵与历史的书写

      在亲历了疫情爆发以来此起彼伏的种种事件之后,想来所有人都已经比以往更清楚地理解了一点:“记忆”和“历史”不是一回事。任何人在遽然遭逢这些变故时,都会产生复杂交织的感受,但这犹如洪水般一浪浪汹涌而来,很快就只留下一地枯枝败叶,幸存下来的我们无法再返回历史现场,也不可能记得所...[查看详细]

  • 刘钝:大历史视野下的技术演化

      本文所讲的“大历史”,专指长时段的人类文明史,而非眼下在西方学术界颇为流行、包括宇宙万物在内的big history,它关注的重点是人类的活动而非自然的演化。人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一部人类制造与改进工具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演化的历史。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技术的...[查看详细]

  • 梁占军:世界史视域下的国别区域研究

      近十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肇始于世界史学科建言的国别区域研究异军突起:国内高校纷纷设立研究基地,成立国别区域研究院,其他类似研究中心更是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令人瞩目。由于国别区域研究属于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目前学界正在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查看详细]

  • 李灵玢:全球史视野下 中俄茶叶之路的变迁

      17至20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联通欧亚大陆的又一贸易通道,但以往讨论多限于对中俄茶叶贸易和路线的线性描述,而忽视了它们发生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时空范围内,即全球史的时空范围:东西方在此相遇、碰撞、融合,茶叶的流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具体结果便...[查看详细]

  • 俞金尧:大变局时代历史学重建宏大叙事的责任

    (来源:《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0期)   最近,媒体上热烈讨论关于“文科生太多”的问题。这其实是很一般化的说法。文科生在中国太多了吗?那要看具体情况。有些专业的文科生可能还不够,比如国家要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很需要政府管理方面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恐怕还不够。历史学也是这样,有...[查看详细]

  • 柴英、朱文旭:大变局之际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学术发展轨迹

    摘要: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大变局”中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聚焦世界史学术生态,可以发现中青年学者已成为世界史研究的主力军,科研名家引领着学术发展动向;世界史专业刊物数量偏少、评级不高,综合刊物对其支持力度有待提升;科研院所依据人员构成、研究特色展开学科布局。研究动向方面,本年度医疗...[查看详细]

  • 刘新成:起伏:观照与书写世界史的第三维度

    放眼全球,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但世界史学科却非常年轻。在欧洲19世纪人文知识制度化的过程中,历史学被界定为以档案为素材基础的学科。档案主要由国家收集,民族国家遂成为历史学科得以问津的主要空间单位。“世界”没有档案,亦即没有史料,自然被排除在历史“学问”之外。这种“排除”在西方世界...[查看详细]

  • 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决定性地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一种本质的关联。这种本质的关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通过中国道路的百年实践获得历史性的证明。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当今中国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中国在完成其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在开启出一种新文明...[查看详细]

  • 张象:百年来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发展历程

      世界现代史是世界史最后的部分,也是最新的部分,近百年来的历史正是它研究的内容。历史本身和反映它的世界现代史学科的成长,都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进程相关联。探讨它们相互作用的历程,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世界史上罕见的百年巨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近百年的变化是空前的,主要表现...[查看详细]

  • 刘家和:记忆与史

      《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刘家和 口述 全根先 蒋重跃 访问整理 商务印书馆   【著书者说】   首先,感谢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但是具体的,得感谢全根先先生。全先生为了做我的访谈费了极大的功夫,可以说几乎做了竭泽而渔的调查,准备了长达一百余条的访谈提纲。当然,我讲的时...[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