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 黄洋:从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探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融通
编者按 在我国学术语境下,世界史主要指的是外国史,与中国史是并列的。这样的学科划分是学术分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结果是史学研究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推动了史学研究的繁荣。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研究对象、学术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存在着一定...[查看详细]
- 黄洋:从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探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融通
-
- 黄春高:从史料和理论来认识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异同
编者按 在我国学术语境下,世界史主要指的是外国史,与中国史是并列的。这样的学科划分是学术分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结果是史学研究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推动了史学研究的繁荣。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研究对象、学术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存在着一定...[查看详细]
- 黄春高:从史料和理论来认识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异同
-
- 俞金尧:大变局时代的世界史研究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03期) 更好地观察和认识世界,从来都是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从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起,世界历史这个领域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世界史这门学问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历史专业的发展、壮大,与时代的进程关系更加...[查看详细]
- 俞金尧:大变局时代的世界史研究
-
- 黄兴涛: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的会通融合,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学的大视野观照、长时段把握和问题化导向,必然内在地发出这样的要求。记得2004年的时候,史学前辈李文海先生就曾发表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为《打破分割、促进融合》(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他对当时...[查看详细]
- 黄兴涛: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考
-
- 陈恒:学术全球化时代如何推进中国世界史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史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面对学术全球化时代,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构建中国的世界史三大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保持清醒的态度,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的逻辑,以积极心态汲取域外优秀文化。今日中国的发展...[查看详细]
- 陈恒:学术全球化时代如何推进中国世界史研究
-
- 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近代英国棉厂女工工作场景。资料图片 棉花在中国的传播和种植 古今中外,人们驯化栽培的棉花一般有四个品种:亚洲树棉、非洲草棉、中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根据史料记载,较早进行栽培并向外传播扩散的是亚洲棉。1929年,考古学家在今天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地区发现了公元前32...[查看详细]
-
- 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的演进就是繁荣与萧条、衰退与扩张不断循环往复的历史,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称之为商业周期,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商业周期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深度经济萧条或衰退称为“经济危机”。纵观18世纪晚期以来的历史,经济危机像幽灵一样一直伴随资本...[查看详细]
- 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
-
- 刘德斌:百年变局中的历史转换与战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推动中国学界以更为宽广的历史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西方学界近年来有关世界局势发生变化的讨论也时有发生,“后美国”和“后西方”等就是这些讨论创造出来的新概念。但百年变局必然以一系列的历...[查看详细]
- 刘德斌:百年变局中的历史转换与战略机遇
-
- 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参加2017年度中国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时发表重要讲话,在论述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及中国自身发展时首次明确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后,这一论断被多次强调。2019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再...[查看详细]
- 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 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来源:《世界历史》2020年第6期) 内容提要: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二十年,美国对华宣传的政策和主题主要围绕“诉说历史友谊”展开,但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1949-1953年,杜鲁门政府对新中国的宣传政策主要是离间中苏关系、宣传中美友谊。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先是酝酿宣传中美友...[查看详细]
- 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